“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3日,新年刚过,寒凉相伴,但挡不住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雪梅携侯桂森教授一行赴香河县考察调研农业产业园区的脚步。当天,大家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助力香河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抢新机、闯新路、谋新篇、开新局,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农民出题,在土地中寻找答案
调研组走进香河县中农智慧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了解园区“农户-种植园区-商户”农商对接经营模式,看到“新农人”的自豪和热情。园区在深入分析对比同类产品后,选择培育“秀珍菇”作为主导产业。“我们用纯净水种蘑菇”园区负责人骄傲的说。目前,园区已建成8个恒温恒湿智能菇房,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控系统,可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确保食用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实现每天生产秀珍菇2吨的高效产能。“我们还想继续提高产能,引进更好的食用菌品种”这是园区负责人当前的迫切愿望。

在钳屯乡家庭农场,调研组结识了农户老杨。老杨是传统农户的缩影,一代代农民在地里刨食,春耕秋收,看天吃饭,但是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却是无比深厚。“累了烦了我就在地头坐坐,一会就舒服了。”老杨的话朴实无华,可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每一位成员都是一次冲击和洗礼。传统农产品从日常管理到销售渠道都面临着转型升级,能不能依托廊职学院先进的食用菌研发技术,引进食用菌种植,抓住时机,把好产品做起来,是老杨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答题,用技术破解难关
食用菌技术研发,侯桂森教授最有发言权。他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李保国式科技扶贫突出贡献者”,是“燕赵楷模”,更是阜平老百姓心中的“传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是亲历者”侯教授回忆当年带领数万农户脱贫致富,依然感慨万千。在阜平,侯教授从零起步,40年只专注做一件事,带领团队扎根贫困山区10余年,探索出一条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好路子,带动保定阜平及周边2.3万余农户增收2.55亿元。

破解老百姓的难题,侯教授有着自己的解读:“别先想着从农民手里要什么,先想想能给农民什么。”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不能一蹴而就,讲究方法方能事半功倍,必须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日子越过越好,主动性才会越来越高。在了解香河县农作物品种布局、种植规模、发展规划和销售等情况后,侯教授建议:“争取先从示范区做起,把好技术带给农户,让农民得到看的见的实惠。”持续推广“阜平经验”,即统一建棚、统一采购原辅材料、统一引进并制备菌种、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产品回收销售,以农户为单元独立经营管理的“六统一分”运营模式。“我还要为乡村振兴再卖膀子力气”70岁的侯教授信心满满。

学校破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天这趟调研让我想起当年老师带着我们野外考察,采集种质资源的情景。”梁雪梅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学农的师生不能只在课本、黑板上做文章,要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梁雪梅如是说。

“秀珍菇的产量如何”“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在现场,梁雪梅与种植户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投入、产量、发展前景以及增收比例等情况,重点探讨食用菌项目应用的可行性,并针对引入食用菌项目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研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梁雪梅指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政校园行企多方联动,搭建合作共赢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现代农业师资和专业优势,大力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帮助老百姓致富。真正做到建设一个专业(群),深度合作一个以上知名企业,服务一个区域。

学生的就业也是梁雪梅最关心的事。打造身边的农业示范区。以食用菌种植为抓手,通过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反哺地方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学生从实践到实习再到就业的一体化联动机制,真正实现“打工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美好愿景。
从乡村土地上孕育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乡村产业的蓬勃生机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主动走到农民群众身边
少一点“高高在上”,多一点“方言土语”
愿廊职师生
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
以智慧为笔,以追求为卷
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贡献廊职力量